5月30日—6月1日,由省网信办指导、佛山市委宣传部、佛山市网信办主办的“经济活力看广东一座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之路”网络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佛山,20多家各类媒体深入这座城市了解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探索。广东省网信办专职副主任曾胜泉在活动的座谈交流会上致辞。
作为全国乃至全球著名制造业基地的佛山,近年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同时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,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。2015年,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3.92亿元,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6位。同时,42条河涌整治任务基本完成,建成53家污水处理厂,佛山的21个镇(街)成为国家级、省级生态乡镇,占全市总数的2/3。
关停千家重污染企业,江河展新姿
两岸绿树葱茏,古色古香的栈道沿河而设,记者沿河漫步,河水感觉不到黑臭,历史悠久的佛山母亲河——汾江河正向世人展现新姿。“整治前,这里的水还黑得像墨汁,恶臭连连,煤厂、水泥厂、砂石厂在两岸密集建起,大部分工业、生活废污水直排入江。”当地老百姓深有感触。
据佛山市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,近年,汾江河沿岸的禅城等区启动新一轮治水计划,“十二五”期间仅禅城区就有项目183项,完成投资约18亿元,采取控源、截污、清淤、美岸、活水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。
汾江河的蜕变,更是佛山从源头上不断提高环保执法监管水平的结果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立案处理企业5615宗,罚款金额达1.7亿元,关停重污染企业1000多家,仅汾江河流经的禅城区就关闭超过480家。佛山还实施全天候环保执法,将夜间执法常态化,开展以专项执法、联合执法、交叉执法等为手段的环境保护大检查,保持执法高压态势;在全省首创“环保警察”,立案66宗,破案38宗,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。
铁腕治污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佛山陶瓷行业从清洁能源、清洁生产、清洁运输等方面开展治理,企业由300多家减少到63家,但产值、税收均增长1/3,能耗下降1/4;纺织行业推行集中入园、集中供热、集中治污,西樵纺织基地、大塘工业园成为省重污染行业绿色升级示范园区。
城市绿肺崛起产业新都
生态环境的改善,除了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,更能带来先进产业的“金凤凰”。
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,宽广的湖水就像镶嵌在城市中的绿宝石,傍晚时分,常见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碧水共蓝天一色”的诗意景象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这个拥有1500亩生态湖泊、20万平方米滨江湿地公园的城市绿肺,坐落在佛山南庄。
“现在禅城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地方,就在南庄绿岛湖。”当地一名干部感叹,令他难以想象的是,上世纪末,这里还是村村点火、处处冒烟,集聚了75家陶瓷厂的“中国建陶第一镇”。佛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,经过不懈的环境整治、绿化提升,尤其是近年来的城市升级,南庄绿岛湖片区发展成为鹭鸟成群、天蓝水绿的“城市绿肺、产业新都”。
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了优质产业纷纷集聚,如阿里巴巴佛山产业带、佛山全球电商生态科技城等都市型产业项目入驻。仅佛山产业带项目计划三年内重点扶持100多家销售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,预计3年内入驻企业销售额达20多亿元,并引导传统制造业发展电子商务、打造佛山电商集聚区。
目前,绿岛湖片区重点打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、生命健康产业、现代服务产业、都市型制造产业四大核心产业。陶瓷企业纷纷寻求向“微笑曲线”两边延伸之路,转型升级成以现代陶瓷服务业为核心的总部、研发、会展、装备基地。
绿岛湖生态与产业齐飞的现象,是佛山近年持续推动城市升级行动的缩影。
2012年起,佛山以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,着力推进组团中心、交通基础设施、绿化和景观提升及城乡环境整治,共计投资1710亿元,完成316个项目。2015年启动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,将投资752亿元建设128个重点项目,促进“城市升级”向“城市升值”转变。不但全市多个片区生态景观得到显著提升,佛山更将城市升级向村居延伸,2015年佛山实施百村升级行动计划,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、生态环境治理、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,用两年时间完成了30个特色古村落活化、30个城中村(旧社区)升级改造和48个“五好”新农村建设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打造了总面积超1150公顷的城乡湖泊湿地群,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26.42公顷。